【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一、課程的意義與變革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 字面上的意義:(1)中文-指功課及其進度和過程。如未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寛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等。最早見於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巧言>>中,但非課程本義。         (2)西文 - 最早出現在英教育家史賓塞(H.Spencer,1859)<<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                                   i)傳統解讀:課程(curriculum),論其字源,係從拉丁文”currere”衍生出來,原意為跑道或賽跑,因此最常定義為”學習的進程 (course of study)”                                   ii)後現代解讀:課程的概念重建由皮納(W.Pinar)開始,強調本質在奔跑(to run);蘊含”一種活動”,”一種內心世界旅”,重點在個體 自己的經驗。 2. 學者課程定義:(1)課程即科目;(2)課程即目標;(3)課程即計畫;(4)課程即經驗;(5)課程即研究假設;(6)課程即實踐。       定        義                       涵          義   觀          點           特                                               性   學科   學習科目的總和   學校中心 1.最具體、影響力大、產生的流弊多。 2.重學科材料的選擇、組織與設計。 3.重正式課程。 目標 用目標控制課程設計程序 行為觀點 重目標的引導性、偏重外顯教學活動形式設計。 計畫 學生的學習計畫、教師教學的預先計畫 設計者觀點 預先規畫,依步驟而行,容易達成課程目標。 經驗 學校指導或學生與情境互動後所獲得的一切學習經驗。 學生中心 1.視教學為課程的一部份。 2.重情境的安排及其交互作用。 3.涵蓋潛在課程。 研究假設 教師在教室實境中將設計假設加以驗證 教師專業 重教室實際教學及教學後的省思。 實踐 師生共創教育經驗,讓學生參與意義的創造。 師生互動 建構經驗 師生合作共同建構課程的意義,批判反思學校課程依循的價值觀。 (二)當代中外課程的重大變革: 1. 我國:(1)57 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2)64 年修訂課程標準(六年一貫); (3)82 年課程標準-未來化、國際化、統整化、生活化、人性化、彈性化; (4)89 年公布九年一貫暫行綱要。 2. 外國:(1)美國-因地方分權,並無統一的課程標準。1989 年老布希邀州長召集全國教育 會議,整合「全國教育目標」;1993 年柯林頓簽署「目標2000:教育美國法案」。 (2)英國-傳統是地方分權。1944 年進行教育改革。1988 年公布「教育改革法案」: 確立5-16 歲接受統一的國定課程(10 個科目-三核心科目<英、數、科學>、七 基礎科目<史、地、科技、藝、音、體、現代外語>),並要求在四個關鍵學習階 段(7,11,14,16 歲)接受全國性的評量與國家考試。1995,2000 年修訂,強調融合教 育,且由學術科目本位的課程逐漸轉變成職業導向與學生中心的模式。 (3)日本-1990、1998 年均公布新課程標準,改革原則:尊重個性、重視終身教育、 彈性的因應變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