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英文學習功能需求】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6/03 12:00。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學校道德教學取向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學校道德教學取向       今日世界各國即使不使用「道德」二字,其學校中仍然進行著相關的道德教學,而這主要有底下七種取向。(參見Roger Straughan, 1988;李奉儒,民83)   1.「價值傳遞」(Value transmission):   這是傳統直至現今為中外各國所主要採用的模式。事實上所有的教師都是道德教育的教師。教師不能忽略在他們教學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特別是近來的潛在課程之主張,更是說明教師扮演著吃重的價值傳遞角色。   2.「價值中立」(Value neutrality):   這是英國學校教育中所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中處理爭議性問題時,其角色不是權威答案的提供者,而是類似會議中的中立主席,只是協助學生對有關的道德問題進行討論,這有助於學生的自律發展。   3.「價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   這是美國和加拿大所特別重視的教學法,目的在於讓每個學生接觸和了解自己的價值,使它們呈現出來,再加以反省。可分為選擇、珍視及行動等三大階段,使學生澄清自己價值的所在。   4.「慎思之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on):   目的在促使學生生活得更好,採取一種慎思熟慮的生活形式。本趨勢是由英國發展出來,並設計了許多教材,統稱為「生活線」。本教學模式藉由生活情境中複雜議題之探究,期使青少年學會更加注意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更能預測行動的結果,發展更好的社會關懷。   5.「道德推理之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reasoning):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郭爾保所提出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將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分成三個層次、六個階段。教材多採道德兩難情境的故事,以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本模式在國內受到特別重視,也有實驗學校在進行其教學效果的瞭解。   6.「跨越課程的價值」(Valu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本模式認為教育是多元化且全人化的,道德教育不能僅限於某一特別的科目,而是所有教師都參與其中的形態。有些課程如國文、歷史、社會科等都包含道德層面。我國新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取消道德的設科教學,可以說也是一種採取跨越課程的價值之教學取向。   7.「個人與社會教育」(Personal and social education):   這是目前盛行在英國的道德教育模式,主張學校的德育要有益於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個人的意含係指教育必須改變個人,特別是個人的信念、態度和前程設計。社會的意含則指教育是在社會的脈動中,並要實現多種不同的社會目的。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