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認知治療在憂鬱上之運用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四、認知治療在憂鬱上之運用 認知治療是六、七十年代興起於美國臨床心理學的一種治療方法,基本原理認為個案的偏差思考和不正確的認知過程導致不良行為和情緒反應,因此針對個案的認知及不良的假設或信念進行治療促使改變(陳靜芳,2003)。認知治療在憂鬱症上的治療運用,包括了認知技巧與行為技巧,以下即分別介紹此兩類的技巧: (一)認知技巧 一般而言,認知治療者常常依詢下列六個步驟,來逐步改變患者的想法:   i.  讓患者了解負面想法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變化與行為反應。   ii.  注意患者常出現哪些負面想法。   iii.  讓患者瞭解他的負面情法是如何影響他的情緒變化與行為反應。   iv.  找出證據來證實患者的想法是無根據或不合事實的。   v.  使患者學習用新的、較客觀、較真實的看法來取代他原本的負面、悲觀想法。   vi.  找出患者容易產生負面想法的信念、假設或架構,並加以修正。 (柯慧貞,2002) 此外,家庭作業是認知治療的核心特徵,認知治療的目標在使病人能將治療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在治療 時間以外的日常生活中。要確定病人是否能做到,治療人員就必須與 病人共同設計家庭作業,並確實討論進行狀況及修正做法(李育奇,鄭逸如,呂碧鴻,1998)。而Perris則認為有目標的家庭作業應該依循下列規則: 1.  家庭作業的指定必須是有系統的,且和治療者與患者在一開始所同意的要互相一致。 2.  家庭作業的指定必須是患者能夠了解且能抓到真正問題的個人計劃。 3.  可能的話,家庭作業應該是基於患者自己所提的計劃。 4.  家庭作業的設計必須和患者目前可用的資源相結合。 5.  家庭作業的結果必須在下個療程能加以複習。  (引自,陳黃秀蓮) (二)行為技巧 認知治療者也使用了行為治療的技巧來企圖改變患者的行為,並希望藉此能夠改變患者的負面想法。以下筆者列出了三種常見的行為技巧,分別為:1.活動計劃表;2.社會技巧訓練;3.肌肉放鬆訓練引導想像。   1.活動計劃表 助人者協助當事人擬定活動計劃表,討論活動進行時可能遇到的阻力及如何去克服。並且鼓勵當事人自我監控執行活動計劃表。助人者可與當事人訂立契約,並可藉由預演引導當事人執行及完成活動時的正向感覺。 2.社會技巧訓練 Hersen, Bellack&Himmehocl實驗發現社會技巧訓練可以改進憂鬱情緒。訓練內容如基本的肯定:雙眼的接觸、面部的表情;肯定技巧如讚美他人,請求他人停止惱人的行為;生活中面對權利受損時,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立場,以維護自己。 3.肌肉放鬆訓練引導想像 憂鬱症常常伴隨著焦慮,經由肌肉放鬆引導想像「我更能對自己有信心」或「我更能喜歡我自己」,使他們能擁有正向的感覺並減低焦慮。(阮美蘭,1995)   五、認知治療運用在憂鬱症上的成效 不少學者都指出了認知治療運用在憂鬱症上是有成效的。阮美蘭(1995)指出認知行為治療模式可以改善兒童的憂鬱情緒,並增進其人際關係問題的適應。Lawrence&Cory(2003)也提到認知治療對於那些無助、無望、完美主義的個案來說是有成效的。Cuijpers(2005)等人也認為認知治療的心理教育對有憂鬱特徵的人們來說是有幫助的。综合上述學者所言,認知治療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成效是不容否定的,可以改善患者的憂鬱情緒、認知與行為,實值得用在憂鬱症患者上。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行為技巧認知技巧認知治療家庭作業